2025年9月28日凌晨,俄罗斯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空袭优配配件助手,派出了595架无人机和48枚导弹,目标是乌克兰的首都基辅和其他多个城市。这场袭击持续了整整12个小时,规模可谓空前。乌克兰空军表示,他们一共追踪到了643个空中目标,其中大部分是廉价的沙赫德型无人机,还有一些Kh-101巡航导弹和匕首高超音速导弹。
尽管乌克兰防空部队奋力应对,成功拦截了568架无人机和43枚导弹,看起来战果颇为亮眼,但这场防空行动也引发了一些严重问题。由于误伤,乌克兰的导弹不仅炸毁了俄方的目标,还导致了自己的一些设施受损。基辅市区的多个居民楼和街道被拦截弹误炸,残骸散落一地,至少造成4人死亡,70多人受伤。这一波乌龙事件让本应保护平民的防空导弹,变成了杀伤性威胁。
俄罗斯近年来在无人机和导弹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,生产线忙得不可开交。根据情报,俄罗斯的沙赫德型无人机的生产量已经超过了每天70架,比去年大幅增加。这种无人机飞行速度较慢、成本低廉,但数量一多,就能造成“饱和攻击”,令敌方防空系统应接不暇。9月28日,俄军从黑海和克里米亚基地出发,图-95和图-160轰炸机带着导弹飞向乌克兰。乌克兰雷达一启动,警报立刻响起,基辅进入了全面战备状态。
展开剩余79%为了应对这场袭击优配配件助手,乌克兰军方启用了刚刚从以色列获得的爱国者-3防空系统,这批防空导弹是泽连斯基9月27日公开确认的最新装备。士兵们快速发射了十几枚拦截弹,飞向来袭的目标。然而,现实往往不如预期。在拦截过程中,几枚导弹因为未能准确锁定目标,偏离了轨道。俄罗斯军方巧妙地利用了一些诱饵无人机,它们故意减速并释放干扰信号,使得爱国者导弹无法锁定正确目标。结果,这些导弹燃料耗尽后直接掉落在基辅的居民区和主要街道,造成了严重的附带损害。一座公寓楼的侧墙被击穿,碎片飞溅,另一处市场摊位也被炸毁,金属残片散落一地。卫星照片和现场照片记录了这一惨状,第二天早晨,废墟上还在冒着浓烟。
乌克兰军方后来承认,这是由于在密集开火的情况下发生了误击,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害。尽管防空的成功率整体较高,但几枚失控的导弹却造成了不小的损失。
事实上,乌克兰的防空系统并非第一次出现类似问题。2024年,乌克兰防空就曾发生过几起“友军误击”的事件。比如,2024年8月,一架刚交付的F-16战斗机坠毁,飞行员丧生。起初认为是机械故障,但后来有媒体披露,可能是被爱国者导弹误击。专家认为,在大规模空袭中,雷达容易将自家飞机与敌方目标混淆,尤其是在夜间或多目标的环境中。
2024年2月,一架伊尔-76运输机在科罗昌斯基坠毁,法国和美国官员认为也是乌克兰的爱国者导弹所为。那次事故造成了多人死亡,调查结果经过几个月才揭晓。这些事件反映了爱国者系统虽然性能强大,但操作时必须非常谨慎,尤其是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。俄罗斯显然意识到这一点,选择在乌克兰防空加强时进行大规模测试,目的就是要让他们陷入困境。
说到这批爱国者导弹,它们是以色列转交给乌克兰的。泽连斯基9月27日在记者会上表示,第一批已经部署到位,秋天还会收到两批新的。这些系统原本是以色列的退役装备,虽然性能没有全新的那么稳定优配配件助手,但以色列转交给乌克兰后,至少能帮助乌克兰抵挡一部分俄军的攻击。乌克兰急需这些防空系统,因为东部战线经常遭到俄军轰炸,能源设施和城市常常成为袭击的首要目标。
2024年冬季,俄罗斯曾针对乌克兰的电网发起攻击,导致全境大面积停电。爱国者导弹的拦截率超过90%,但是一枚导弹的成本极高,每次拦截都要花费几万美元,乌克兰的库存有限,因此必须精打细算。可这次的“乌龙”事件让不少人质疑:这些从以色列获得的二手装备是否比欧洲从美国采购的新品要差?虽然乌克兰军方坚持认为问题出在战术上的失误,而不是装备本身,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,伤亡已经无法弥补。
俄罗斯这次的袭击不仅仅是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,更是给北约施压的信号。在袭击前,俄军就曾多次接近北约边境,飞临波兰和丹麦上空进行试探,北约对此表示强烈反应,威胁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,将会直接击落俄方飞机。俄罗斯则警告称,任何针对俄方飞机的行动都将付出重大代价,局势紧张的氛围越来越浓。
普京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空袭向北约展示了,即使西方国家不断向乌克兰提供防空系统,俄罗斯依然能够通过饱和攻击突破防空网。这不仅让乌克兰的能源系统再次陷入困境,也让冬季的供电问题变得愈加严峻。泽连斯基继续在欧洲和美国之间奔走,争取更多的军事援助。这次,他提出了一个价值900亿美元的援助包,涵盖更多导弹和情报支持。与此同时,北约内部也开始讨论直接护航乌克兰的计划,但这无疑意味着冲突的升级,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。
这次乌克兰防空的“乌龙”事件,虽然让人尴尬,但也提醒了各方:战争不仅仅是技术的较量,人为因素也可能决定战局。乌克兰必须吸取教训,优化防空部署,而国际社会则需要加大支持力度,防止小失误带来更大的灾难。俄罗斯的消耗战虽然让人感到恐怖,但乌克兰人民的抵抗决心依然坚韧。未来的局势如何发展,关键在于援助的节奏和外交博弈。希望不要再有类似的“乌龙”,让战争尽早迎来转机。
发布于:天津市思考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